【四史小课堂】(9)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021-03-08

编者按: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此之际,我院许佳佳、王伟两位老师指导人文学院“微风习习”社团继去年的“党建周记·党史系列”后隆重推出“四史小课堂”专栏,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真正做到学史明志!


1978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结束了1976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政治、组织等方面都彻底扭转了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本期就和大家谈一谈造就了中国伟大转折和崛起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徘徊中前进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其中,十年“文革”,让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导致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977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文革”结束。这次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对十大的党章作了一些必要修改,把“在本世纪,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写进总纲,重申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但限于历史条件,大会没能承担起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为实现历史转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这一历史任务。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6年到1978年的两年间,中央一直在讨论文革后中国发展的方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3月,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清除“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9785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发表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第二天,《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引起巨大反响,受到了坚持两个凡是的一些人的批评和压制。邓小平却对此文章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支持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为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9781110日至1215日,中共中央召开为期36天的工作会议。在1213日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回答了历史转折关头党面临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并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讲话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成为了3天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

197812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虽在寒冬召开,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春天气息。

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在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上,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上来。全会提出了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全会提出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注意量力而行,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同时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次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会议。它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上、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党和国家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