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此之际,我院许佳佳、王伟两位老师指导人文学院“微风习习”社团继去年的“党建周记·党史系列”后隆重推出“四史小课堂”专栏,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真正做到学史明志!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回首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在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事情能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本期就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中共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觉醒——改革开放。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1978年5月,《光明日报》上刊登的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激荡起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它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中国的对内改革是一次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中国农业落后并出现严重的粮食问题。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等省的农民群众自发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签下了“生死状”,搞起了“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后的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9年10月,原本“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小岗村,打谷场上已经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 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的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党中央的改革重点。1984年10月20日,中共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创造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决定实施以后立刻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分配制度从原来的平均主义变为按劳分配为主。这些方面的政策性调整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也为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放,即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当时深圳蛇口的一块巨型广告牌上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几个大字,率先亮出了解放思想的“深圳态度”。这个口号随后走向全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及性理念。到1988年,中央批准海南建省,并决定开发开放海南岛,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内地的开放。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6月,中央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不久,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河口等。
到1993年,经过多年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2013年,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时期;2020年,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需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奋勇搏击。新时代的中国将继续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用“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态度”迎接未来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以崭新的姿态赢得全世界信任与尊重,在世界的东方永远屹立,续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