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与爱国情怀,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4月27日上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张玉新老师组织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校保卫处处长丁怡、副处长李祥出席。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地参观、互动打卡、集体宣誓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安全内涵,激发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理论起航——国家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活动伊始,张老师在教室内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国家安全理论课。课程围绕“国家安全的含义与意义”“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展开,结合典型案例与热点事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国家安全对个人、社会乃至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张老师强调:“国家安全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维护国家安全,是新时代青年的必修课。”
为增强课堂的仪式感与爱国情怀,张老师向每位学生发放了一面手持小国旗,以及印有“我的中国心”的心形及长方形国旗的贴纸。学生们将国旗贴在胸前,教室瞬间被一片“中国红”点亮。
实践教学——国家安全教育进高校巡展
理论课程结束后,师生们步行前往南京艺术学院创意街区,参观由共青团江苏省委和江苏省国家安全厅举办的“国家安全 青春挺膺——国家安全教育进高校巡展”。丁怡结合高校实际,强调了大学生群体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特殊角色:“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学生群体容易成为境外势力渗透的目标。大家要增强防范意识,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保卫处报告。”丁怡还通过真实案例提醒学生警惕网络诈骗、非法传教、学术数据泄露等风险,并郑重承诺:“保卫处是校园安全的守护者,更是同学们值得信赖的‘安全卫士’。”
随后,丁怡作为领誓人,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国家安全宣誓。“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严守法律红线;警惕渗透破坏,守护网络与数据安全;不传谣、不泄密、不越界,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立即报告;以青春之我,筑国安长城。”誓言铮铮,响彻展厅,学生们神情庄重,目光坚定。宣誓结束后,师生们在巡展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庄严时刻。
任务打卡与誓言签署——知行合一践使命
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环是“沉浸式任务打卡”。张老师首先整体介绍了本次巡展的主要内容包含四个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危害国家安全典型案例、汇聚维护国家安全合力,并通过班级群向学生发送了16项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任务清单,内容涵盖“国家安全常识”“时代楷模”“典型案例”等主题。学生们迅速行动起来,在展区找到打卡内容后,拍照合影。
“看了展板2014年‘占中事件’和2019年‘修例风波’中混乱的香港街头的照片,我非常震撼!原来这就是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的混乱。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头脑一定要清醒、一定要坚定,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一名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感慨道。另一组学生则在“维护网络、人工智能、数据安全”展区驻足良久,并纷纷表示“以后一定不随意连接陌生Wi-Fi,也要提醒家人注意防范。”
参观结束后,张老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分享任务打卡成果,并围绕“青年如何守护国家安全”展开讨论。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不在社交平台发布敏感地理信息,拒绝传播不实言论。”讨论结束后,每位学生在《国家安全誓言书》上郑重签名,承诺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誓言书将被学院存档,作为学生践行爱国诺言的见证。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通过“理论+实践”“讲授+体验”“个体+集体”的多维模式,让国家安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张老师表示:“国家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必须让学生走进真实场景,在互动中深化认知、强化责任。”
参与活动的学生反馈热烈:“以前觉得国家安全是‘高大上’的话题,现在才知道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手持国旗宣誓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爱国主义是青年成长的底色。这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更是一堂鲜活的人生信仰课。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通过更多实践性、仪式感强的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守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张玉新)